乐de音 加入小组

240个成员 1439个话题 创建时间:2011-09-29

哪些因素影响甚至决定了人对音乐的偏好?

发表于 2012-12-14 2434 次查看
转自@知乎

问:- - - - - - - - - - -

或者说,到底是什么让人觉得“好听”?我特别希望有心理学方面还有文化方面的分析。谢谢。
提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没法享受京剧(以及其他传统戏曲):我也喜欢演员的扮相和身段,也非常欣赏那些典雅的戏词,但是着实无法喜欢上曲调。倒是西方古典音乐更容易入耳。
虽然是中国人,我们从小无意识接触到的音乐大多是“西方”的,“现代”的,从小就习惯听京剧的人恐怕是少数。所以我猜测,童年的环境是否会决定日后对音乐的偏好?
 

答:- - - - - - - - - - -

前些日子写论文,正好写到相关的题目。可能会与题目初衷有些偏颇,但是相信也会对你以及其他知友有所帮助,也算是对自己的研究做个总结了,稍微有些长,真心的希望各位能看完。

问题起源
其 实我从初中就开始有这个疑问了,人们的音乐偏好究竟是由哪些因素影响的。我在初中时代,往往都是由音乐交上朋友的。在不断寻找喜欢的音乐过程中,发现周围 的同龄人往往都是喜欢一个类型的音乐,而且喜欢的音乐类型的转变也往往是一个规律或者说一个路线。这不禁让我好奇,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大家喜欢的是一个 类型的音乐。
高中时代的时候,每个人喜欢的音乐逐渐不同起来,但是很明显地能感觉到一些人喜欢这类音乐,另一些人喜欢另一类型。这些人有共性,但这共性很模糊,那时的我根本描绘不出来。
 
初探
第 一次开始研究分析,是在大二的时候,有一门课程叫多元统计分析,大作业是用SPSS软件,利用多元统计的知识,自己找数据研究。当时刚刚接触  google trends, 觉得很神奇,没想到在网上搜索的关键词,还可以被这样记录。于是乎打算用 google trends 作为数据源,做一项研究。当时脑袋一热,想起了初中时候的问题,于是开始初探。通过检索 “流行乐”,“摇滚乐”,“R&B”,“电子乐”,“嘻哈音乐”,做了一个聚类分析。结果让我震惊,发现上海单独一类,北京与广州是一类,其他省 份归为第三类。这个结果更加让我觉得音乐的偏好是由一些因素决定的。但究竟是哪些因素呢,经济?教育水平?我并不知道。
 
深入研究
之 后的日子来到了英国,大三的时候修习时间序列这门课程,需要自己看书,自己找数据,最后出 dissertation. 看到别人做经济,医药,自己提不起兴致来,于是又想起了原来做过的音乐研究,既然来到了国外,不如看看别人有没有相关的研究。 经过几番搜索,非常遗憾的并没有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什么书籍。似乎成书的音乐偏好分析都是与神经有关的,而我想寻找的是更为笼统的影响因素。在各大论文网站 搜寻,大概有那么10多篇相关的文章,研究人员非常少,大陆更是一篇都没有,实在是令人感到遗憾。
下面是所找到的 Literature Review,相信可以对你的问题有不小的帮助。
 
Literature Review
 
一、     首推的是 Rentfrow & Gosling (2003) 所发的 The Do Re Mi’s of Everyday Life: The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Music Preferences. 文章有21页,他们首先使用因子分析,把音乐分为四类:
Reflective and complex: Blues, Jazz, Classical and Folk.
Intense and rebellious: Rock and Alternative.
Upbeat and conventional: Country, Sound Tracks, Religious and Pop.
Energetic and Rhythmic: Hip-hop, Soul, Electronica.
之后的实验对象也是美国的各种人群,有African American, Asian, Hispanic and White. 经过一番调查后,他们利用chi-square test 得出了以下结论:

        1.       开放度与reflective and complex和 intense and rebellious的喜好是正相关的。

        2.       Social Dominance是与Reflective and complex, Upbeat and conventional, Energetic and Rhythmic 负相关的。

        3.       Politically conservative 与Upbeat and conventional 是正相关的。

        4.       智力是与Reflective and complex, Intense and rebellious 正相关的。

二、     C.North 和J.Hargreaves 发过不少文章。他们在2007年的研究发现人们不同的生活背景会影响人们的音乐偏好。性别、种族、年龄,都会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同时他们也关注了人们的 经济状况。人们是租房还是有居住房,这同样会影响他们的音乐偏好。

三、     F.Pettijohn II 和 F.Sacco,JR. 在2009年发表了一个针对美国普遍音乐偏好的研究。他们收集了1955年到2003年的billboard 的冠军单曲,并且发现在普遍经济状况不好时,人们更加地喜欢歌词有意义的,时间更长,更浪漫的歌曲。

四、    也有些针对中国的研究,但是非常稀少,这些研究来自港澳台。Wai-chung Ho (2001) 发现高中的男女生有不同的音乐偏好。女孩更加喜欢听西方古典音乐以及中国的民俗音乐。 Hui-Ling Lai (2004) 的调查发现对于不同的乐器演奏,台湾人是没有偏好的。
 
上面的研究主要是横向研究,也就是针对同一时间的音乐偏好的研究。纵向的研究,也就是针对不同时间的音乐偏好的研究非常非常少。不知道各位朋友有没有感觉,其实天气,季节,也是有可能会影响自己那一时刻的音乐偏好。接下来的这篇文章就是讲这个的。
 
五、     F.Pettijohn II, M.Williams 和 C.Carter 在2010年进行了针对季节因素的一项研究。他们的研究是基于 Rentfrow and Gosling的因子分析的研究,也就是我所提到的第一篇那被分为四类的音乐类型。他们总共进行了两项实验。第一项实验,参与者来自美国南部的大学。这些 参与者被要求阅读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描绘了当地某个季节时的常见景象,以此来模拟季节因素。读完后参与者要报告这文章与他们所经历的是否相符,并选一种他 们想在那个季节所听的类型。第二个实验与第一个实验类似,只不过参与者由读一篇文章改为写一篇文章来描绘自己在那个季节看到的景象。
           对于第一个实验,他们发现参与者在冬天更喜欢complex and reflective music,但是在夏天他们更喜欢 energetic and rhythmic music。对于另外两种类型,参与者在夏季与冬季并没有区别。非常遗憾的是他们第一个实验的结果在第二个实验中却并不行得通(统计上不显著)。这可能是 由于他们这种模拟季节的方法并不合适。不过要长期的调查人们对于音乐的偏好确实在人力物力上都较难实现。
 
以上几篇文章是从社会因素寻找不同音乐偏好的,对于从生物学和心理学上的研究,本人暂时还没有那个能耐去进行总结。较为专业的是以上几篇,如果各位还有兴趣看我的研究的话,那么请继续阅读。
 
由 于上面的对于季节性的研究还不太明确,并且对于中国的研究太少,于是乎自己又想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研究中国普遍音乐的季节性因素。这次是利用Google Trends 和百度指数,两个搜索引擎的结合应该较为全面,数据是从2006年到2011年的月度数据,非常明显的发现对于电子乐,流行乐,摇滚乐,古典乐,最受欢迎 的季节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季节人们的确是会喜欢不同的音乐的。并且更为奇妙的是,对于古典音乐,Google Trends 和百度指数都显示出了非常强的6个月的周期性。其实原来就有这种感觉,当自己有一些日子不听古典乐时,会在某段时间突然想听,没想到这次的数据证实了这一 点。
 
对于音乐偏好的研究大致就是这些,总结下来,有人们的性格(性格有详细的描述分类,详细见Rentfrow and Gosling的那篇文章,写的又长又好。),年龄,性别,种族,个体经济状况,普遍经济状况,季节。这些文章依据参看文献在网上都搜的到,管我要也可 以,希望喜欢研究音乐偏好的人们越来越多。

最后的最后,喜欢这条答案请猛击赞同。
 
参考文献:
 
Hargreaves, D. J., Timothy Teo & June Lee. (2008). Musical Preference, Identification, and Familiar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56, 18-32.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
 
Hui-Ling Lai, (2004). Music Preference and Relaxation in Taiwanese Elderly People. Geriatric Nursing, 25, 286-291.
 
Karl F. Schuessler. (1948). Social Background and Musical Tast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3, 330-335.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North, A. C., & Hargreaves, D. J., Jr. (2007a). Lifestyle correlates of musical preference: 1. Relationships, living arrangements, beliefs, and crime. Psychology of Music, 35, 58–87. UK
 
Pettijohn, T. F., II, & Sacco, D. F., Jr. (2009). Tough times, meaningful music, mature performers:
Popular  Billboard songs and performer preferences across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in the USA.
Psychology of Music, 37, 155–179.
 
Pettijohn T. F. II, Williams, G. M., & Carter, T. C. (2010). Music for the seasons: Seasonal music preferences in college students. Current Psychology, 29, 328-345. 
 
Rentfrow, P. J.  & Gosling, S. D. (2003). The do re mi’s of everyday life: the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music prefer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 1236–1253.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Rentfrow, P. J.  & Gosling, S. D. (2006). Message in a Ballad.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 236-242,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2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Wai-chung Ho. (2001) Musical learning: Differences between boys and girls in Hong Kong Chinese co-edu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B. J. Music Ed. 41-5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发表回复
功能维护升级中,维护完成完后将再次开放,非常抱歉给您学习造成的不便。